坲网 > 奇闻 > 正文

​中医内科中风辩证论治,中风的中医内科分型及辨证施治

2024-08-08 13:54 来源:网络 点击:

中医内科中风辩证论治,中风的中医内科分型及辨证施治

中风的辨证论治 (一)辨证要点 中风临证,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,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,闭证应辨阳闭阴闭,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。

首辨中经络、中脏腑。

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语言不利,但意识清楚;中脏腑则昏不知人,或神志昏糊、迷蒙,伴见肢体不用。

中脏腑需辨闭证与脱证。

闭证属实,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,症见神志昏迷、牙关紧闭、口噤不开、两手握固、肢体强痉等。

脱证属虚,乃为五脏真阳散脱,阴阳即将离决之候,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、目合口开、四肢松懈瘫软、手撒肢冷汗多、二便自遗、鼻息低微等。

此外,还有阴竭阳亡之分,并可相互关联。

闭证常见于骤起,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。

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。

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。

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,如身热面赤,气粗鼻鼾,痰声如拽锯,便秘溲黄,舌苔黄腻,舌绛干,甚则舌体卷缩,脉弦滑而数。

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,如面白唇紫,痰涎壅盛,四肢不温,舌苔白腻,脉沉滑等。

根据病程长短,分为三期。

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,中脏腑可至一个月;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;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。

(二)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息风,化痰祛瘀通络为主。

中脏腑闭证,治当息风清火,豁痰开窍,通腑泄热;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;对内闭外脱之证,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。

恢复期及后遗症期,多为虚实兼夹,当扶正祛邪,标本兼顾,平肝息风,化痰祛瘀,与滋养肝肾,益气养血并用。

(三)证治分类 1.中经络 (1)风痰入络证 证候主症:肌肤不仁,手足麻木,突然发生口眼歪斜,语言不利,口角流涎,舌强语謇,甚则半身不遂,或兼见手足拘挛,关节酸痛等症,舌苔薄白,脉浮数。

证机概要:脉络空虚,风痰乘虚入中,气血闭阻。

治法:祛风化痰通络。

代表方:真方白丸子加减。

常用药:半夏、南星、白附子、天麻、全蝎、当归、白芍、鸡血藤、稀莶草。

加减:语言不清者,加菖蒲、远志祛痰宣窍;痰瘀交阻,舌紫有瘀斑,脉细涩者,可酌加丹参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等活血化瘀。

(2)风阳上扰证 证候主症:平素头晕头痛,耳鸣目眩,突然发生口眼歪斜,舌强语謇,或手足重滞,甚则半身不遂等症,舌质红苔黄,脉弦。

证机概要:肝火偏旺,阳亢化风,横窜络脉。

治法:平肝潜阳,活血通络。

代表方: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
常用药:天麻、钩藤、珍珠母、石决明、桑叶、菊花、黄芩、山栀、牛膝。

加减:夹有痰浊,胸闷,恶心,苔腻,加陈胆星、郁金;头痛较重,加羚羊角、夏枯草以清肝息风;腿足重滞,加杜仲、寄生补益肝肾。

(3)阴虚风动证 证候主症:平素头晕耳鸣,腰酸,突然发生口眼歪斜,言语不利,手指瞒动,甚或半身不遂,舌质红,苔腻,脉弦细数。

证机概要:肝肾阴虚,风阳内动,风痰瘀阻经络。

治法:滋阴潜阳,息风通络。

代表方:镇肝息风汤加减。

常用药:白芍、天冬、玄参、枸杞子、龙骨、牡蛎、龟板、代赭石、牛膝、当归、天麻、钩藤。

加减:痰热较重,苔黄腻,泛恶,加胆星、竹沥、川贝母清热化痰;阴虚阳亢,肝火偏旺,心中烦热,加栀子、黄芩清热除烦。

2.中脏腑 (1)闭证 1)痰热腑实证 证候主症:素有头痛眩晕,心烦易怒,突然发病,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舌强语謇或不语,神志欠清或昏糊,肢体强急,痰多而黏,伴腹胀、便秘,舌质暗红,或有瘀点瘀斑,苔黄腻,脉弦滑或弦涩。

证机概要:痰热阻滞,风痰上扰,腑气不通。

治法:通腑泄热,息风化痰。

代表方:桃仁承气汤加减。

常用药:桃仁、大黄、芒硝、枳实、陈胆星、黄芩、全瓜蒌、桃仁、赤芍、丹皮、牛膝。

加减:头痛,眩晕严重者,加钩藤、菊花、珍珠母平肝降逆;烦躁不安,彻夜不眠,口干,舌红,加生地、沙参、夜交藤养阴安神。

中脏腑因瘀热内阻、腑气不通,邪热上扰、神机失用,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,有助于邪从下泄。

2)痰火瘀闭证 证候主症: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口噤不开,两手握固,大小便闭,肢体强痉,面赤身热,气粗口臭,躁扰不宁,苔黄腻,脉弦滑而数。

证机概要:肝阳暴张,阳亢风动,痰火壅盛,气血上逆,神窍闭阻。

治法:息风清火,豁痰开窍。

代表方:羚角钩藤汤加减。

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。

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。

常用药:羚羊角(或山羊角)、钩藤、珍珠母、石决明、胆星、竹沥、半夏、天竺黄、黄连、石菖蒲、郁金。

加减:若痰热阻于气道,喉间痰鸣辘辘,可服竹沥水、猴枣散以豁痰震惊;肝火旺盛,面红目赤,脉弦劲有力,宜酌加龙胆草、山栀、夏枯草、代赭石、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;腑实热结,腹胀便秘,苔黄厚,宜加生大黄、元明粉、枳实。

中脏阳闭证,风阳痰火炽盛,内闭神机,有时因邪热搏结,亦可出现腹满,便秘,小溲不通,苔黄腻,脉弦实有力,亦应配合通下之法,使大便畅通,痰热下泄,则神识可清,危象可解。

3)痰浊瘀闭证 证候主症: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口噤不开,两手握固,肢体强痉,大小便闭,面白唇暗,静卧不烦,四肢不温,痰涎壅盛,苔白腻,脉沉滑缓。

证机概要:痰浊偏盛,上壅清窍,内蒙心神,神机闭塞。

治法:化痰息风,宣郁开窍。

代表方:涤痰汤加减。

常用药:半夏、茯苓、橘红、竹茹、郁金、石菖蒲、胆星、天麻、钩藤、僵蚕。

加减:兼有动风者,加天麻、钩藤以平息内风;有化热之象者,加黄芩、黄连;见戴阳证者,属病情恶化,宜急进参附汤、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。

闭证适时配合通下之法,但正虚明显,元气欲脱者忌用。

(2)脱证(阴竭阳亡) 证候主症: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目合口张,鼻鼾息微,手撒肢冷,汗多,大小便自遗,肢体软瘫,舌痿,脉细弱或脉微欲绝。

证机概要:正不胜邪,元气衰微,阴阳欲绝。

治法:回阳救阴,益气固脱。

代表方: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。

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。

常用药:人参、附子、麦冬、五味子、山萸肉。

加减:阴不恋阳,阳浮于外,津液不能内守,汗泄过多者,可加龙骨、牡蛎敛汗回阳;阴精耗伤,舌干,脉微者,加玉竹、黄精以救阴护津。

3.恢复期 (1)风痰瘀阻证 证候主症:口眼歪斜,舌强语謇或失语,半身不遂,肢体麻木,苔滑腻,舌暗紫,脉弦滑。

证机概要:风痰阻络,气血运行不利。

治法:搜风化痰,行瘀通络。

代表方:解语丹加减。

常用药:天麻、胆星、天竺黄、半夏、陈皮、地龙、僵蚕、全蝎、远志、菖蒲、稀莶草、桑枝、鸡血藤、丹参、红花。

加减:痰热偏盛者,加全瓜蒌、竹茹、川贝母清化痰热;兼有肝阳上亢,头晕头痛,面赤,苔黄舌红,脉弦劲有力,加钩藤、石决明、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;咽干口燥,加天花粉、天冬养阴润燥。

(2)气虚络瘀证 证候主症:肢体偏枯不用,肢软无力,面色萎黄,舌质淡紫或有瘀斑,苔薄白,脉细涩或细弱。

证机概要:气虚血瘀,脉阻络痹。

治法:益气养血,化瘀通络。

代表方:补阳还五汤加减。

常用药:黄芪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归尾、川芎、地龙、牛膝。

加减:血虚甚,加构杞、首乌藤以补血;肢冷,阳失温煦,加桂枝温经通脉;腰膝酸软,加川断、桑寄生、杜仲以壮筋骨,强腰膝。

(3)肝肾亏虚证 证候主症:半身不遂,患肢僵硬,拘挛变形,舌强不语,或偏瘫,肢体肌肉萎缩,舌红脉细,或舌淡红,脉沉细。

证机概要:肝肾亏虚,阴血不足,筋脉失养。

治法:滋养肝肾。

代表方: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。

常用药:干地黄、首乌、枸杞、山萸肉、麦冬、石斛、当归、鸡血藤。

加减:若腰酸腿软较甚,加杜仲、桑寄生、牛膝补肾壮腰;肾阳虚,加巴戟天、苁蓉补肾益精,附子、肉桂温补肾阳;夹有痰浊,加菖蒲、远志、茯苓化痰开窍。

中风分那些类型?如何辨证论治?

1.辨证要点(1)辨病期: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;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;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。

(2)辨轻重: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,或一侧肢体力弱,口舌歪斜,言语不利者为中络;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舌强语謇或不语,偏身麻木,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;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舌强语謇或不语,偏身麻木,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;神昏或昏愦,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。

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,中经络者病轻,中脏腑者病重。

(3)辨闭脱:凡证见神昏或恍惚,牙关紧闭,口噤不开,两手握固,大小便闭,肢体拘紧为闭证;兼见面赤身热,气粗口臭,躁扰不宁,舌苔黄腻,舌质红降,脉弦滑数为阳闭;兼见面白唇黯,静卧不烦,四肢不温,痰涎壅盛,舌苔白腻,舌质淡黯,脉滑缓为阴闭。

神志昏愦,目合口开,鼻鼾息微,手撒遗尿,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。

(4)辨病性: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。

以气阴两虚为本,以内风、痰浊、瘀血、邪热为标。

急性期,多以标实证候为主,恢复期及后遗症期,多表现为气阴两虚,阳气衰微。

2.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,急则治其标,治以祛邪为主,常用平肝息风、清热化痰、化痰通腑、化痰通络、活皿通络、醒神开窍等治法,恢复期多虚实夹杂,治宜扶正祛邪为主,常用育阴息风、益气活血等法。

3.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,用清开灵注射液40~80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,1~2/d。

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,以苏合香丸1~2丸鼻饲,每6~8h 1次。

中脏腑属元气败脱,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。

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穴放血,脱证可灸关元、气海、神阙穴,20min。

4.分证论治(1)中经络①肝阳暴亢,风火上扰主证:半身不遂,偏身麻木,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口呙斜,眩晕头痛,面红目赤,口苦咽干,心烦易怒,尿赤便干;舌质红或绛,苔薄黄,脉弦有力。

治法:平肝泻火,通络息风。

方药: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,1~2/d,10~14天为1个疗程。

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
药用天麻10g,钩藤30g,菊花10g,夏枯草30g,赤芍10g,生石决明30g,黄芩10g,杜仲10g,桑寄生30g,栀子10g,珍珠母30g,牡丹皮15g,怀牛膝10g。

②风痰瘀血,痹阻脉络主证:半身不遂,口舌歪钭,舌强言謇或不语,偏身麻木,头晕目眩,舌质黯淡,苔薄白或白腻,脉弦滑。

治法:活血祛瘀,化痰通络。

方药: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,每1~2/d。

方用:化痰通络饮。

药用天麻10g,法半夏10g,生白术10g,茯苓15g,天竺黄10g,胆南星6g,丹参30g,香附15g,酒大黄5g。

③痰热腑实,风痰上扰主证:半身不遂,口舌歪钭,舌强言謇或不语,偏身麻木,腹胀便干便秘,甚至几日不解,头晕目眩,咳痰或痰多;舌质黯红或黯淡,苔黄腻,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。

治法:化痰通腑。

方药: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,1~2/d。

方用:星萎承气汤加减。

药用生大黄10g(后下),芒硝10g,瓜蒌30g,胆南星10g,丹参30g,天竺黄10g。

④气虚血瘀主证:半身不遂,口舌歪钭,舌强言謇或不语,偏身麻木,面色苍白,气短乏力,口角流涎,自汗出,心悸便溏,手足肿胀;舌质黯淡,舌苔薄白或白腻,脉沉细、细缓或细弦。

治法:益气活血通络。

方药:可选用血栓心脉宁胶囊,每次4粒,3/d;复方丹参注射液10~4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~500ml中静脉滴注,1/d,14天为1个疗程;云南灯盏花注射液6~12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~500ml中静脉滴注,1/d;脉络宁注射液10~2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~500ml中静脉滴注,1/d,14天为1个疗程。

方用:补阳还五汤加减。

药用炙黄芪30~60g,当归10g,红花10g,川芎5g,桃仁10g,赤芍10g,地龙10g。

⑤阴虚风动主证:半身不遂,口舌歪钭,舌强言謇或不语,偏身麻木,烦躁失眠,眩晕耳鸣,手足心热,舌质红绛或黯红,少苔或无苔,脉细弦或细弦数。

治法:育阴潜阳。

方药:镇肝熄风汤加减。

药用牛膝10g,生赫石30g,生龙骨30g,生牡蛎30g,龟甲10g,白芍20g,玄参15g,天冬10g,菊花15g,天麻10g,钩藤30g,甘草6g。

(2)中脏腑①风火上扰清窍主证:神识恍惚迷蒙,半身不遂,平时多有眩晕,麻木之症,肢体强痉拘急,颜面潮红,便干便秘,舌质红绛,苔黄腻而干,脉弦滑大数。

治法:清热息风,开窍醒神。

方药: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,1~2/d。

方用:羚羊角汤加减。

药用羚羊角粉1g(分冲),龟甲10g,生地黄30g,牡丹皮10g,白芍20g,蝉蜕6g,菊花10g,夏枯草10g,石决明30g,薄荷10g,川牛膝10g。

②痰湿蒙塞清窍主证:神昏,半身不遂,肢体松懈瘫软不温,甚则四肢逆冷,面白唇黯,痰涎雍盛,舌质黯淡,舌苔白腻,脉沉滑或沉缓。

治法:温阳化痰醒神开窍。

方药: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,每次1~2丸,3~4/d。

方用:涤痰汤加减。

药用石菖蒲10g,制半夏10g,陈皮6g,茯苓20g,远志10g,枳实10g,胆南星6g,竹茹10g,甘草6g。

③痰热内闭清窍主证:神昏或昏愦,半身不遂,起病急骤,鼻鼾痰鸣,肢体强痉拘急,项强身热,躁扰不宁,甚则手足厥冷,频繁抽搐,偶见呕血;舌质红绛,舌苔褐黄而干,脉弦滑数。

治法:清热化痰,祛瘀开窍。

方药: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,2~3/d。

安宫牛黄丸1~2丸,6~8h灌服或鼻饲1次。

方用:羚羊钩藤汤加减。

药用羚羊角粉1g(分冲),钩藤10g,半夏10g,夏枯草10g,竹茹10g,天竺黄10g,石菖蒲10g,牡丹皮10g,远志10g,珍珠母0.6g(分冲)。

④元气败脱,神明散乱主证:突然神昏或昏愦,肢体瘫软,手撒肢冷汗多,重则周身湿冷,二便自遗,舌卷囊缩,目合口开,气息低微;舌质紫黯,苔白腻,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。

治法:益气回阳,救逆固脱。

方药:急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注射,15minl次,直至厥脱恢复。

方以参附汤加减。

药用人参10g,附子10g,生甘草10g,五味子10g。

5.针灸疗法(1)体针取穴:常针对主症和辨证分型采取主症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。

①主症取穴:半身不遂,偏身麻木者,组方可分有两组,一组穴为肩髃、曲池、外关、合谷穴、环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、昆仑等,另一组穴为肩髃、肩贞、阳池、后溪、风市、手三里、白环俞、委中、解溪等;口眼斜者取下关、地仓、颊车、合谷;语言不利者取哑门、廉泉、通里、翳风等穴。

②辨证选穴:风痰火亢者取穴百会、风池、合谷、太冲、三阴交、四神聪(用三棱针点刺出血),风痰瘀阻者取穴百会、风池、中脘、足三里、丰隆、血海,痰热腑实者取穴曲池、合谷、中脘、大横、支沟,气虚血瘀者取穴中脘、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膈俞,阴虚风动者取穴四神聪、神门、三阴交、心俞、肾俞、照海、太溪、涌泉,风火上扰者取穴劳宫、涌泉,痰湿蒙神者取穴人中、承浆、劳宫、涌泉、中脘、气海、足三里、丰隆,痰热蒙神者取穴风府、气海、足三里、丰隆、公孙。

③急症取穴:闭证取穴百会、四神聪放血,或手足十二井穴放血,及人中、合谷、太冲,脱证取穴神阙(灸)、关元(灸)、百会、素髂、内关、足三里。

(2)刺灸法:一般在初期可单刺患侧,多用泻法,恢复期、后遗症期因病期较久,故针刺当用补法,同时健侧、患侧或分组交替针刺,或双侧同刺,在取得针感后,多采用捻转补泻法,留针15~20min,每5min捻转运针1次,加强针感。

急性期可1/d,恢复期、后遗症期每隔日1次为宜。

12次为1个疗程。

6.推拿疗法头面颈项部:患者仰卧位,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,以指按印堂,然后开天门,分阴阳起手;指按揉、大鱼际揉、小鱼际攘前额,分推前额;捏拿眉毛的攒竹、鱼际、丝竹空及上眼睑,分抹上眼睑;一指禅推或按揉眼眶7穴,再从迎香起,经巨髎、颧髎、下关、上关至耳前穴;分推眼眶至太阳穴,再指两揉一按加指振太阳穴;从承浆、地仓、人中、迎香分别推抹至颊车及耳前3穴;指按压、扫散、五指拿项、指叩击头部五经(督脉、膀胱经和胆经);按揉风池、捏拿颈肌,可双手交替操作,按揉大杼、肩井。

上肢部:患者仰卧位,医者站立在体侧,上肢自然下垂,掌心朝下,以掌按揉肩及上肢起手;三角肌部分用掌指关节攘或掌背攘,上肢外侧用小鱼际攘;一指禅推或指按揉上肢穴位,如肩髃、臂臑、天府、侠白、手五里、肘部6穴、手三里、孔最、支沟、间使、内关、外关、腕部6穴、合谷、内劳宫;捏拿、拉推、击拍上肢外侧、搓抖上肢;患肢上举,轻轻按揉上肢内侧;按压极泉1min,然后放开,使上肢有一股暖流向手指端上涌;用小鱼际扌衮上肢,按揉上肢穴位从极泉,经少海、到大陵、内劳宫;捏拿、拉推、击拍上肢内侧、搓抖上肢;然后,患者上肢上举,弹拨手阴经、阳经,搓抖上肢;按揉阳池,然后分推至阳溪、阳谷;按揉、捻搓、摇扳牵手指,指击八邪穴,合掌击掌根;推擦抓握手指,上推至内关穴,然后突然放松,让患者有一股热流往手指端上涌。

腰背及下肢部:患者仰卧位,医者站立其旁,以掌按揉腰背部起手;扌衮法施于肩背及腰骶部,反复操作,力量要深透;用拇指、掌进行按揉、推挤、弹拨等手法,反复操作于肩胛骨周围,重点是肩胛冈上的肩中俞、肩外俞、曲垣、秉风、巨骨、天髂等穴;在腰背部用拇指和掌根进行按揉、推挤、弹拨、捏拿等手法;在整个腰背部进行击拍、推擦等方法;改患者为健侧卧位,患肢屈髋屈膝位,在患膝下垫一软枕,在臀部及下肢大腿外侧、前侧、后侧,下肢小腿外侧进行掌背扌衮法,反复操作;在下肢用按揉、推挤、弹拨、捏拿、击拍、摇扳等手法,反复操作;在腰部进行后伸摇扳或侧卧位进行斜扳法结束。

7.外治法(1)九藤饮加减:鸡血藤15g,络石10g,海风藤10g,石南藤10g,三棱10g,莪术10g,防己10g,透骨草15g,桑枝30g,草红花10g。

煎汤外洗患肢,1~2/d。

(2)元通络液:川乌10g,当归10g,川芎10g,桑枝30g。

用水浸30min,煎煮40min,将患肢浸泡溶液中外洗,1~2/d。

(3)手足挛缩外洗方:槐枝、柳枝、楮枝、茄枝、白艾各50g,水煎,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,每次10~20min,10/d。

并应避风寒。

中风的病因、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?

中风是指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伴有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语言不利,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病证。

西医的脑血管意外、面神经麻痹,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。

一、病因病机中风之发生,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,与心、肝、肾三脏阴阳失调,加之忧思恼怒,或饮酒饱食,或房室过度,或外邪侵袭等诱因,以致气血运行受阻,肌肤筋脉失于濡养;或阴亏于下,肝阳暴张,阳化风动,血随气逆,夹痰夹火,横窜经隧,而形成上实下虚、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。

其病机不外虚(阴虚、气虚)、火(肝火、心火)、风(肝风、外风)、痰(风痰、湿痰)、气(气逆)、血(血瘀)六端,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。

二、临床表现与诊断1.临床表现(1)发病急骤,口眼歪斜,舌强语謇,半身不遂;或猝然昏倒,神志昏蒙或不省人事。

(2)常发生于中年以上,老年尤多。

(3)病前多有头痛、眩晕、肢麻、心悸等症状,多因暴怒、饮食、劳倦诱发。

2.诊断(1)本证应与厥证、痫证、痉证鉴别。

(2)作CT等检查,常可发现脑部病变。

三、辨证施治1.中经络(1)风痰阻络型【辨证】突然口眼歪斜,语言不利,口角流涎、肌肤麻木,甚则半身不遂。

舌苔薄白,脉弦滑。

【施治】祛风化痰通络。

【方药】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:白附子、胆南星各12g,僵蚕、地龙各10g,全蝎5g,法半夏、钩藤各15g,陈皮、甘草各6g。

水煎服。

【加减】痰瘀交阻者,可酌加丹参20g,桃仁10g,赤芍12g。

(2)阴虚阳亢型【辨证】平素头晕痛,耳鸣目眩,少寐多梦,突然发生口眼歪斜,语言不利,或手足重滞,甚则半身不遂。

舌红苔腻,脉弦细数或弦滑。

【施治】平肝息风潜阳。

【方药】镇肝息风汤加减:代赭石30g,白芍、天冬、玄参、菊花各15g,钩藤、龟版、龙骨、牡蛎各20g,天麻12g,牛膝18g。

水煎服。

2.中脏腑(1)闭证【辨证】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面红,目赤,口噤,气粗,肢体偏瘫,或兼拘急。

舌质红苔黄,脉弦滑。

【施治】清肝息风,开窍。

【方药】羚羊角汤加减:羚羊角0.3g(锉末冲服),菊花、夏枯草各15g,石决明、龟版各30g,生地黄、钩藤各20g,白芍15g,牡丹皮、天竺黄、黄芩各10g。

水煎服。

【加减】若痰湿偏盛、苔白腻,属阴闭者,方用涤痰汤加减(法半夏15g,陈皮10g,茯苓、竹茹、胆南星、枳实各12g,钩藤20g,石菖蒲9g,甘草6g,天麻10g。

水煎服)。

(2)脱证【辨证】神志昏糊,面色苍白,口开,目合,气息低微,汗出肢冷。

舌痿,脉微欲绝。

【施治】回阳固脱。

【方药】参附汤加减:人参15g,熟附子12g,山茱萸15g,五味子6g,龙骨、牡蛎各30g。

水煎服。

四、辅助治疗1.成药方(1)川芎嗪注射液、益脑复健胶囊、脑血康口服液(适用于中经络之风痰阻络型)。

(2)清开灵注射液(适用于中脏腑之闭证)。

(3)心脉灵注射液(适用于中脏腑之脱证)。

(4)川芎嗪注射液、华佗再造丸、中风回春丸、散风活络丸(适用于中风后遗症)。

2.验方(1)钩藤15g,半夏、天南星、天麻、红花、生姜、桂枝各10g,竹沥10ml,甘草5g,鸡血藤30g。

水煎服(适用于中经络之风痰阻络型)。

(2)天麻、黄芩、钩藤、玄参、怀牛膝、丹参、夏枯草各9g,生地黄12g,生牡蛎、石决明各30g。

水煎服(适用于中经络之阴虚阳亢型)。

(3)生地黄、山药各20g,山茱萸、知母、钩藤各15g,天麻、麦冬、桑叶、菊花、夏枯草各10g,蝉蜕9g,甘草6g。

水煎,2次分服,每日1剂(适用于中经络之阴虚阳亢型)。

(4)全瓜蒌30~40g,胆南星6~10g,生大黄10~15g,芒硝10~15g(熔化)。

水煎服(适用于中脏腑之闭证)。

(5)当归、丹参、白花蛇、蜈蚣、地龙、红花、忍冬藤,制成片剂,每片重0.3g。

每日3次,每次5~6片,1个月为1个疗程(适用于中风后遗症)。

3.针灸疗方(1)半身不遂:上肢取肩髃、曲池、外关、合谷穴;下肢取环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、解溪、昆仑穴。

一般刺病侧,用泻法。

病久者也可先针健侧,后针病侧。

(2)口角歪斜:取地仓、颊车、牵正、合谷、内庭、太冲穴。

按病部酌加取迎香、水沟、阳白、下关等穴。

一般刺患侧,用泻法。

病久可左右均刺。

(3)中风不语:取金津、玉液放血,针内关、通里、廉泉、三阴交等穴,用泻法。

(4)中风闭证:取水沟、十二井、太冲、丰隆、劳宫、人中等穴,用泻法或点刺出血。

(5)中风脱证:灸关元、神阙、百会、刺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。

五、调护(1)中年以上,经常头晕痛,血压偏高,肢麻肉瞤者,此乃中风之先兆,应戒除烟酒,忌肥甘厚味,避免精神刺激,保持乐观情绪,血压高者应适当药物治疗。

(2)对中脏腑者,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、瞳孔、脉搏、血压等的变化。

(3)对肢体瘫痪者,应注意经常变换体位,注意局部保暖,按摩患肢,防止褥疮发生。

(4)对恢复期患者,在综合治疗同时,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,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,防止肌肉萎缩,关节变形等。